一盞紫砂 融匯華夏的燦爛情懷紫砂工藝始于宋代,興于明代。古人煮茶論道,“夫茶之為民用,等于米鹽 ,不可一日以無”。蓬勃燦爛的茶文化催生了茶具的發(fā)展,這也是紫砂藝術生根發(fā)芽的早期土壤。明嘉靖、萬歷時期,紫砂壺從舊的日用陶器中獨立出來,開始講究形態(tài)的精巧,制壺名家開始出現(xiàn),紫砂藝術正式進入了大眾視線,把玩紫砂制品,賞玩名家茗壺,紫砂文化應運而生。
中國文化講究中庸之道,兼容并包,從中衍生出的紫砂文化亦然。它是開放的,理智的的,善于吸收的,不分高低貴賤,無論文化高低,更遑論地域區(qū)別。紫砂壺到今天早已成為一件極具功能性的藝術品,手執(zhí)一把古樸淳厚的紫砂壺,細細品味,氤氳的茶香使人平和,博大文化使人升華,精妙的工藝使人嘆服。
人們收藏紫砂壺,或是與三五知己言笑晏晏,共賞名器,或是獨自一人與壺為友,陶冶性情,撫慰心靈……質樸溫潤如玉的紫砂壺總能給你別樣的情致。在紫砂壺的世界里, 你總能找到別樣的情感寄托與精神家園。得魚化龍 青云直上的壯闊襟懷紫砂壺制品因其形貌不同,有不同的含義。其中,有一款花壺名為“魚化龍”,這是中國魚文化與紫砂藝術的一次精彩碰撞。自古以來,中國便有“魚躍龍門”一說,意指金榜題名。而魚化龍這種紋樣更是早已有之,為歷代民俗、傳說衍變而來,其歷史淵源悠久,可追溯到史前仰韶文化——半坡類型時期的魚圖騰崇拜。制器大師們用獨到的視角和方式將一款款形態(tài)各異的魚化龍壺打造出來,美觀之外,更具實用性。因著不同匠人的風格,單是這一款壺器,你也能品出諸多味道:砂質溫潤,細膩,壺面的紋路或生動和順,或舒展流暢,或奇巧俏麗——從這些作品中仿佛能看到制器師手把紫砂壺,細細揣摩,時而行云流水,時而精細刻畫,徐徐圖之,急不得。由此,一只壺的誕生,不光是匠師心血的結晶,更能磨礪品性,開拓胸懷。
以壺為友 博采眾長的別致雅懷
壺之智者,石瓢壺,有健康長壽祝愿之意;
壺之妙者,西施壺,如同女子曼妙身姿,令人沉醉;
壺之賢者,潘壺,常用作陪嫁之品,寓意女子相夫教子 夫家榮登富貴。
愛壺的人,藏壺十分考究。都說人如其名,物如其人,一個人的內在大抵是可以從他的藏品中窺得一二的。造型穩(wěn)重古樸的方壺,沉穩(wěn)大氣,圓潤溫和的圓壺,玲瓏透徹,精美繁復的花壺,瀟灑隨意,紋理分明的筋紋壺,和諧精確,實用至上的提梁壺,氣質高雅。
都說紫砂壺有五美,和之美——尊重萬物的多樣性,海納百川;融之美——吸收茶葉的精氣,合而不同,博采眾長;用之美——紫砂壺在使用的時候,也是它本身散發(fā)魅力的時候,發(fā)味留香(將沸水注入壺中,觀壺色瑩潤如玉,聽泉眼細流汩汩,茶香裊裊而來);奇之美——特殊的雙重氣孔結構抗餿防腐;隱之美——紫砂壺是耐得住時光和寂寞的,它在日月精華中休養(yǎng)生息,不怕被埋沒,等待著下一個發(fā)現(xiàn)它真正價值的人。
一壺春秋 詩情畫意的唯美感懷
中國另一具有歷史厚重感和普適性的文化便是茶文化。
紫砂壺作為最好的茶具之一,早已與中國的飲茶文化深深地關聯(lián)在一起,相輔相成,形影不離。
“茶因壺而香,壺因茶而響。”
茶葉本是一種奢侈品,經(jīng)歷明宋兩代的奠基與發(fā)展,
到清代,茶葉走入尋常百姓家,上至達官貴胄,下到平明百姓,“寧可一日無食,不可一日無茶?!迸c之相伴的紫砂文化也在這個時期達到了巔峰:引入多種藝術表現(xiàn)手法,形成了獨有的風格傳統(tǒng),作品本身的藝術性開始展現(xiàn)。
中國人飲茶,講究儀式感:不同的茶需用不同的器具,方法,工序,如此下來,才得一杯香茗與人共賞。紫砂壺更有“一壺不沏二茶”的說法。人在不同時期,擁有不同的人生體驗。在這種生活下,收藏紫砂壺就如同對生活的記錄,對人生不同階段的體悟。
經(jīng)過數(shù)十載光陰,回頭看自己的藏壺經(jīng)歷,品一壺香茗,亦是一種情感的寄托和宣泄。
|